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硅谷码圈奇现象: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出程序员
硅星人 | 2021-02-26 12:35:07    阅读:759   发布文章

在硅谷,存在着一个神奇而又独特的现象。

 

一个广告牌倒下来,压到的10个人中有8个是程序员,而8个程序员中,可能有4个在他们人生的前半段跟写代码没有任何关系。


“我曾经是家庭主妇,奔四俩娃妈,现在在Facebook写代码。“

“我曾经是公务员,30岁裸辞出国,现在在微软写代码。”“我曾经是美术老师,开过画展教过小孩,现在在苹果写代码。““我曾经是化学博士,码过报告搞过科研,现在在Google写代码”....

硅谷科技圈多年来所形成的“能力第一、学历第二”就业文化,造就了如今“万物皆可程序员”的繁荣景象。


这意味着,只要你能通过层层测试,高中学历也可以进大公司拿百万年薪,要是通不过,就算是斯坦福博士也照样会被拒之门外。


在英雄不问出身、“技术才是硬道理”的硅谷IT圈,“非典型文科转码”、“30岁零基础转码”、“双非院校上岸FLAG”的案例比比皆是。


而一旦转码成功,等待你的将是十几万美元起的年薪、不用996的宽松工作环境、科技公司的高福利、接踵而来的跳槽机会...很多人到了硅谷才发现,自己过去事业奋斗的终点,其实还不如一名普通码农的起点。


因此,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们汇聚一堂,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成为硅谷工程师。

 

| 学历不是距离,年龄不是问题

 

如果有时间在Linkedin上细细浏览各大科技公司软件工程师们的履历,你会发现,这些科技界的精英们很多都并非毕业于名校,甚至有些人曾经学习的专业与计算机毫不沾边。

 

今年38岁的Wayne曾经是国内一家小型英语培训机构的创始人,英语专业出身的他,曾经带出过无数的高分托福、GRE学子。32岁时,他毅然离开了已经稳定运行的公司,决定完成自己的留学梦,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计算机领域。

  

在漂亮的语言成绩加持下,Wayne以普通一本纯文科背景申请到了加州一所还算知名学府的硕士,成为了信息管理专业的一名“高龄”新生。但毕业后,由于技术水平过于薄弱,Wayne屡次在面试的第一关就被科技公司刷掉,只能暂时在一家跨国教育公司工作,很快3年OPT到期,而他还没有抽到H1B。

 

但Wayne并不甘心就此放弃,于是他又重新申请了一个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硕士,再次回炉深造。这一次他吸取了之前找工作的教训,一边上学一边找朋友内推实习,并报名参加了几个线上求职辅导班。

 

“那段时间堪比人生二次高考,每天都在刷题、逛论坛,薅掉了不少头发。”虽然被拒了好多次,但靠着疯狂刷题、总结经验,37岁的他终于得到了一个在Google实习的机会,并在最后顺利转正成为了一名后端工程师。

 

 

而跟Wayne一样,在人生的半程开始零基础转码的,还有庞大的“硅谷太太团”群体。

 

“以前觉得上编程课的大部分都是男生,但最近做统计我们才发现,一些课程的女生学员占比超过了一半。”长期在硅谷做求职培训的在线教育公司FLAGDream的市场负责人告诉硅星人。

 

是的,除了一些本身是学CS的女性求职者外,由于家庭原因不得不从国内或其他州搬到硅谷的“太太”们,也是参与编程培训的中坚力量。

 

由于硅谷公司大多都在科技领域,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再加上科技公司诱人的薪酬待遇,转程序员就成为了很多不安于做家庭主妇的女性们的热门之选。


她们的基本路径是:先快速拿到一个正规学历,然后开始在丈夫的指导下刷题和上求职提升班,完成向工程师的蜕变。

 

坐落于硅谷核心腹地的圣克拉拉大学,就是一所硅谷广为人知的“太太团”学府,较低的入学门槛+丰富的实习机会让其成为了“转码”最理想的去处。

 

她们的学科背景五花八门,有人以前学音乐、有人学文学、有人学金融、有人学管理,但如今很多都成为了在各大科技公司格子间中穿梭的女工程师,过着“双码”家庭优渥的小康生活。

 

  

Charlotte就是一个成功的“太太转码”案例,她此前曾在国内一家外企做审计师,如今已经是LinkedIn的一个小leader。

 

7年前,为了跟当时在伯克利大学读博士的丈夫团聚,她辞职来到了硅谷,在完成了一年半的CS硕士学习后,通过疯狂刷题和一次次的面试进入了LinkedIn,在几年的职场历练中她展现出了极强的技术悟性和领导力,而她现在的收入甚至比博士学历的丈夫还要高。

 

| 20岁,年薪百万不是梦

 

有人在中年时“华丽转身”,有人则开始学习如何赢在起跑线。

 

21世纪无疑是属于科技的世纪,“全民编程”的热潮随着技术的发展席卷而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进入到代码的世界。

 

Michael Sayman,这位于2014年6月毕业于迈阿密中学的高中生,在通过了两个月的实习考核后,时年17岁的他,成为了Facebook硅谷总部的一名全职软件工程师。Sayman 从13岁开始通过观看免费的网络编程教程和博客来自学编码,并且在高中时在App store上发布了自己创建的在线游戏软件。

 



当时,这位戴着牙套的小男孩还在为能进入到Facebook和拿到高额的工资而激动不已,而这些年,仍然只有高中学历的他,脚步却已经从Facebook走到Google,又从Google走到他最初热爱的在线游戏领域。如今,他在即将上市的游戏初创公司Roblox担任高级产品经理。

 

跟Michael Sayman一样的少年工程师还有Tanmay Bakshi。

 

出生于2003年的Bakshi,目前已在谷歌做了1年零10个月的全职软件工程师,同时也是IBM Cloud的名誉顾问。


跟Sayman 一样,Bakshi也是从小自学编程,7岁,他开设了一个YouTube频道用于发布网络开发和编码教程,9岁,开发了第一个iOS的应用程序,11岁,进入IBM Champion计划,目前他也是全世界最年轻的云计算和认知开发人员之一。



实际上,Michael Sayman和Tanmay Bakshi的故事并不仅是天才的个例,而是在以技术为导向的科技圈,工程师向年轻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情怀角度,越来越多怀揣着“让科技改变世界”梦想的年轻人开始加入软件工程师的行列。而从现实角度,科技无疑是当下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很多常春藤名校传统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能拿到的薪资都比不上一个普通本科出来的软件工程师。

 

因此,如今很多大学生也开始早早地开始为“转码”作准备。

 

今年22岁的David是同一届同学中最早拿到offer的,在德州一所普通大学学习生物专业的他曾经一度担心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他从大三开始学习编程,并密切追踪硅谷地区科技公司的招聘情况。

 

“去年疫情确实给找工作带来了挺大的影响,当时签证政策也在不断收紧,回国也很难,只能憋着一股劲使劲刷题,看看能不能进科技公司。”David找准了转码这一条后备方案,疫情宅家期间,在准备毕业设计的同时,他还报名了几个线上辅导的集训,并开始海投简历。

 

最终,经历了一次次的远程面试后,他顺利拿到了硅谷一家医疗大数据初创公司的offer。虽然第一年不到9万美元的基础工资在硅谷并不算高,但David表示这已经足以碾压一般生物专业应届生就业的工资水平,而且自己也成功跨出了成为硅谷工程师的第一步。


 

| 打怪升级,向着FLAG前进

 

实际上,对于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人来说,即使是零基础,只要肯下功夫努力刷题,进入到科技公司遍地的硅谷并不算难。然而,要想一次性就被全球知名的科技巨头们录用也绝非易事。

 

在硅谷科技圈,“FLAG”的大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Facebook、LinkedIn、Amazon、Google这四家科技巨头,凭借着多年来高薪资、高福利、职位多的特点成为了万千工程师的“梦想之地”。

 

而对于很多转专业的工程师们来讲,进入FLAG堪比一场“打怪升级”的闯关游戏。

 

一般来讲,要想进入这几家巨头,至少需经过简历筛选、电话面试以及至少3轮的面对面面试。当你通过了简历筛选那关,所要面临的就是一轮接一轮的、来自不同考官的技术问题,这些题目从简单到复杂、从算法到系统设计,经常一场面试就要持续2-3个小时,对求职者来讲是一场智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而一旦你在某一关败下阵来,将进入半年到一年不等的求职冷冻期,这意味着你被科技巨头们强制退回修炼,来年才给你机会再战。

 

“很多时候不甘心也没办法,就很像你打游戏碰到一个Boss过不去的感觉,只有不停地刷副本累积经验值。”Sean作为成功从物理学博士转机器学习的高智商转码人士,也曾经在进军FLAG的战斗中品尝过屡战屡败的滋味。

 

 

一开始,Sean感觉自己的转码之路一帆风顺,毕业就顺利被IBM旗下的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录用。工作一年后,Sean想跳槽到更新兴的领域,自信满满地练了一些题后就开始联系朋友帮忙内推。但没想到,在接下来的面试中,Sean屡屡碰壁,Facebook挂在了终面,Google挂在了第二轮,Amazon甚至没有通过电话面试。

 

Sean这才意识到,想进FLAG也并不是那么简单。于是赶紧开始认真刷题,上论坛找朋友咨询面试重点,并细细复盘上一轮面试经历中的经验教训。经过了大半年的准备后,在冷冻期结束的第一时间,Sean去面了上次惜败的Facebook,这次,他成功通过了重重测试,如愿成为了Facebook一名机器学习工程师。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科技公司在给予更多人平等机会的同时,也让这个行业的竞争变得更激烈了。”FLAGDream的市场负责人告诉硅星人。“因此,打好技术基础、紧跟技术发展趋势、不断保持学习,才是工程师们能在硅谷扎根的立身之本。”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